我看《青岛往事

来源:乐鱼官网入口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6-15 08:04:17

详情介绍

  《青岛往事》这部电视剧收到很多青岛人的关注,包括很多年轻人也用各种媒介进行观看。也能听见很多上年纪的人的评价,更多的人是想看看看以前青岛是啥样子。演员对人物的刻画很深刻,故事情节也很紧凑~~~这些赞美的话就不多说了。下面的一些截图,是我从在视频网站看剧时做的,供大家探讨。

  第一集,当满仓刚进城,能够正常的看到有辆三轮车停在画面右方。从车的篷子可以推断是用来载人的。但从当时的时间来看,不会早于1905年。因为几集之后,兄弟三人赚了点钱,去饭店吃饭,那时才有介绍是1905年。所以这一段时期青岛境内尚无此交通工具。

  依然是第一集,应该是铁路刚通车,由此能够判断年份应该是1904年春。不过青岛的站牌好像有些不妥。首先,拼音是建国后推行的,德管时代直接就写Tsingtau;另外会把汉字写在上面吗?沿线绝大部分车站都是汉字在下面或者和外文平行的。

  第三集,时间来到1905年,街道上有各种交通工具,可能是为了表现某种繁华。不过请留意走在路中间那个拉双轮大车的,在德管时代这是违反交通规则的。这种推车得沿着路边特定的车道行驶。

  有点年纪的人应该都有印象,青岛老城的路是很特别的,除了各种上下坡之外,最有特点的就是路边由花岗岩铺的货车专用道。从德管时代以独轮车居多的单道到日管时代的升级版,对当时的路面保护起了非常大作用。即便是上世纪80年代末新修的一些路,这种车道也依然作为标配,不过最近好像都替换掉了。剧中没有体现青岛独有的车道有点让人遗憾。

  兄弟三人赚了点钱,(依然是1905年),去庆祝一下很正常。青岛啤酒很有名,这点毋庸置疑。不过1903年在青岛设立的日尔曼啤酒厂,到1904年底才真正有啤酒在市场销售。作为华人餐馆,也许春和楼当时就很有名,但可以卖啤酒吗?作为当时的代理商,哈利洋行会如此快的开发华人市场吗?

  远处的建筑墙上写着“山东铁路公司”,不过应该用德文“Schantung -Eisenbahn-Gesellschaft,请注意汉字的拼写,以后还会提到。

  当时青岛仍是德管时代,华人警察的着装也跟一般地区有所区别,比如胳膊会带着德国国旗颜色的三色袖箍。

  第十集,日德终于开战,弗里希先生把自己的店铺卖给陈天佑。如果真按其所说价值五十万银元,那可是不小的店铺。1916年日尔曼啤酒厂卖给日本也不过五十万元,另外,同时期在青岛成立的伊藤忠株式会社,资本额也是五十万元。最后弗里希以二十万的价格卖给了陈天佑,两者签署合同。

  说起汉字的拼写,现行的汉语拼音是1958年开始实施的,在这之前外国人拼写汉字用的是威妥玛拼音。“陈”拼作“Tschen”是很常见的,同样,“Qingdao”应写作“Tsingtau”。

  吉村委托夏德发低价收购房产,不过从契约上看,签字日期是“民国三年十月四日”。其时正在日德战争期间,青岛还是属于德国的。房产的变更同样是需要经过登记才有效。可见吉村跟夏德发很有胆识,预估到德国赢不了,也不需要德方的认可。另外,青岛被称为“山东省青岛市”是很久以后的事了~

  第十七集 尽管青岛已被赎回,但日本人已经掌控了青岛的各项事业,无论是金融还是工业,华商都不是其对手。夏德发开了东海银行,吉村前来拜访。

  名片上赫然印着“横滨正金银行”。作为最早独立在青岛开业的日本银行,横滨正金银行举足轻重。加之本身就有日本官方股份,所以其地位也不是普通的日本银行可比的。当时,日本的企业大部分都已经有自己的Logo了,而横滨正金银行的Logo是菊花,可见其身份。名片上印上其Logo应该是更好的。

  老客户光顾东海银行,夏德发付给人力车夫车费。看起来人力车夫的行头不错,不过并不符合标准要求。中国赎回青岛之后,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在1924年明文要求人力车夫的服装必须是蓝布制作。

  第十九集,政府张贴通缉令。落款是“青岛市警察局”这种称呼应该再往后十几年才可能看到。北洋时期称作“胶澳商埠警察厅”,国民政府接手后叫公安局,第二次日管时代才叫警察局。

  第二十一集,青岛取引所很热闹。陈天佑志在必得,不过还是被吉村暗中破坏,导致交易失败。

  取引所不同于银行,尽管也有很多人流,但取引人,包括代理人也是要佩戴徽章的。徽章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取引项目,而徽章的号码更是唯一的。

  第二十三集,格格与吉村互通消息。复古电话很好看,不过在二十年代电话还是需要人工转接的,直接接通还要等到下一个十年。

  第二十四集,谷蓝的儿子去济南求学,不过火车头上还放着老鹰的徽章,这可不是当时胶济铁路的Logo。

  先抛一车试试水,花生及花生油的大宗交易都以车为单位。一车为二百四十担,一担一百斤,当然那时的斤跟现在的斤实际重量不同,不过并不是一车一万斤。

  第二十八集,弗里希先生为满仓打工,负责商业情报收集。九大纱厂比较深入人心,只不过当时并不没有九家,只有六家日本人的纺织厂,另外三家是三十年代才开的。

  很多人也都熟悉这家餐厅的场景,不过有些穿帮的镜头。比如上图所示罗盘旁边的架子上摆着三个深烘焙的Illy咖啡250g的罐子。

  时间已确定进入三十年代,正门的门牌也和现在的类似,蓝底白字。像这种竖写的门牌多用于旁门或车库,而且也应该有阿拉伯数字。

  总体来说,这是一部不错的有地方特色的电视剧,也让很多外地人对于青岛的过往有了一些感性认识。

  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,标志着现代工业文明在青岛的萌芽,也成为这座城市兴起的开端,剧中的主人公满仓便是在此时来到青岛。当时的青岛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,一幢幢造型别致的欧式洋楼拔地而起,在这个恍若异域的城市里,满仓结识了机智灵活、颇具生意头脑的天佑和德发,三个人意气相投,承诺做一辈子的好朋友,永不分开。三人在打工的弗里希洋行,开始了财富的原始积累。被看做笨孩子的满仓,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,而自恃聪明的天佑和德发,却渐行渐远,终至反目。聪明的,反被聪明所误,愚笨的,最终守拙成巧。

  在青岛这座年轻的城市里,亲如兄弟的德发、天佑、满仓三人演绎了跨越30年的恩怨纠葛,他们因梦想而执着,因利益纠葛而反目成仇,因家国有难再聚首,演绎了一场跌宕起伏、爱恨交织的人生悲喜剧。百年青岛风起云涌、荣辱沉浮,见证他们飞向云端时的无限风光也见证他们跌入深渊时的失魂落魄。视角虽然注视着命运各异的三兄弟,却折射出一座城市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。

  本组图文由网友“曙晨”2015年12月连载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,通过一些“挑刺”,对这部当时热播的电视剧一些细节做了历史指正。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、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,转载请注明。